fbpx

外語腦-我的第二外語學習歷程記錄表

我的第二外語學習歷程記錄表

  《外語腦升級革命》的讀者有不少人詢問我是怎麼樣成為一個多語者,因為我十多年來有寫生活日誌的習慣,所以每個階怎麼學的都可以找到記錄。來簡單聊聊我的學習歷程。

日文(2005-2008、2011、2015-2016、2022)

  日文是我花最多時間學習的第二外語,2005年,大三的我給自己訂了一個「五年日語養成計劃」,不過計畫在四年的時候考過日檢一級。但即使考過一級,我的口說仍然是亂七八糟,當時語言交換非常難找,我是自己到日本交友網站(當時叫mixi,目前已經沒有了)去自願當日本人台灣旅行的地陪,還會被笑說不知道我在說什麼。我目前認識最久的日本朋友是當時認識的其中一位,可能因為地陪服務太好(^_^),他因此喜歡上台灣,甚至他在2011年決定來台灣住一年,我們在那時常見面,當時才練成口說的。

  2015-2016年有到地球村上了大約一年多的高階日文課,當時遇到一個蠻棒的日文老師叫松田玲子,學習了不少很進階的內容。2020年疫情前後陸續有一些日本人來找我學習中文,我一邊教一邊復習,2022重考了一下N1以及J.TEST,寶刀未老還是有通過。我的強項是在閱讀,N1閱讀有拿到滿分,J.TEST的閱讀也順利拿到特A級,但聽力就沒那麼理想了,不知是不是年紀大了注意力開始不集中。到目前為止,日文是帶給我最多樂趣的外語。

韓文(2009-2012、2021-2023)

  會學習韓文完全是誤打誤撞,一開始只是聽說「日文和韓文很像」,便去學校旁聽韓文課。後來因為自己到28歲都還沒有出國過,於是選擇在工作辭職時,安排去海外的語言學校,語言學校的學費和生活費都是靠自己工作存的,因為存款不多,所以當時在日本和韓國之間猶豫了很久,最後選擇了較便宜的韓國。語言學校的經驗對我來說最珍貴的是,知道原來語言學校是怎麼設計教案,能夠在短時間進步這麼多。

  2012從韓國回台灣時,我韓語只過了TOPIK四級,當時先準備新工作,等工作穩定之後,再考韓檢高級,當時過舊制五級(舊制高級的題目比新制難)。中間我韓文荒廢了很久,2017重遊韓國時有復習一下,最後是在2021年時有找到韓文的語言交換而重新復習,此時再把當時沒拿到的六級檢定一次考過,目前也一直在維持韓文的實力。

泰文(2013)、越南文(2016-2019)

  我學習泰文的理由是因為泰文聽起來非常可愛,加上泰文字長得很像歷史本文(?),便興起了不如來挑戰看看的心情。學了九個月,大約可以認字還有進行旅行的基本對話,但不得不說泰文真的不容易上手,需要不斷復習拼字,算是一個好學但是難寫的語言。後來在2016年考了檢定,當時叫TCLA,現在改名為TLPT了。

  考完泰文檢定後,會學習越南文完全是因為2016年政府的「新南向政策」,因此想選擇一個新南向的語言。因為我在2013年學過泰語,聽說越南語簡單很多,所以2016年選擇了越南語來做個實驗。目前有非常多台商在越南有設廠,台灣的新住民裡面,也以越南人為最多,所以想藉此來實驗看看,是不是能有不出國,在台灣創造出合適練習外語的環境呢?一開始我用網路上的資源先習發音,上課一路跳級,因為有大量的漢越詞,其實算是蠻值得的投資,大約中級過後就靠自己找越南人練習,在2019年考過B2,目前也仍然有在持續復習。

  我學越南語的期間,跟我第一次學樂器的期間重疊,我古箏也大約學習三年多。看完甄嬛傳想說來學個國樂好了,生性不愛動嘴巴,所以沒選擇笛子,於是選個容易上手(但難精通)的古箏。三年學下來也算是能彈出一點東西,但也深刻體認到,練樂器就跟練健身一樣,同樣會佔用大量的時間,自然也就壓縮到練習語言的時間。好啦,如果這本書銷售量有破萬的話,我就彈一首驚鴻舞傳上來啦(笑)。

德文(2009-2010)、法文(2014-2015、2021)

  德文是非常一板一眼的語言,而法文是我覺得非常好聽的語言。一開始選擇德語的原因純粹是想學看看歐語,便選了和英文同為日耳曼語系的德文。德文經過苦練,去上課、去組讀書會、去找語言交換,當時很認真,考FLPT在筆試方面通過了B2等級。但讓我放掉德文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我找不到語言交換。遇到德國人,每個人英文都超級溜,我完全用不到德文,因此德文被我塵封起來。目前看到德文文章,搭配字典大致上都可讀,但是會話能力已經退化到非常基本了。

  法文我目前還有可以聯絡的法國朋友,加上台北在台電大樓那邊其實有法文的聚會,我覺得是一個有機會維持的語言。目前去旅行的基本會話還堪用,但若要與人深入交流,則還需要再投入時間才有辦法。相較於亞洲語系我能有大量使用的機會(甚至是可以創造額外收入的機會),歐語的優先權也就稍微降低了。

華語教學(2020-2022)、臺語漢字與拼音(2022)

  因為自己多年語言交換的經驗,常常需要解釋華語給外國人聽,外國人也常會跟我說,我解釋得比學校老師清楚很多,所以從2020年我開始比較認真去研究華語教學。去比較坊間所有華語教材的對話跟課程設計、語法點、還有研究華語教學的相關理論。因為自己也算是教得有點興趣出來,陸續有一些朋友介紹想學好中文的外國學生給我。希望可以提升自己教學的背景知識,我在2022年也報考「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」,成績也算理想,華語教學對我來說,是未來如果想要到國外生活時,幫我留下一條備路。

  而臺語,我小時候住宜蘭時因為和爺爺奶奶住,講臺語較多,但來到台北後就再也沒有說過臺語。雖然目前有公視台語台,也有非常多臺語學習資源,但台北真的幾乎用不到。我目前練習臺語的原因第一是為了爺爺奶奶和我媽媽,另一個原因是因為華語時,台灣華語有很多詞彙其實借用臺語,所以為了更清楚地解釋這些用字的典故,就花了許多時間下去研究目前這套臺語正字法,也去考了檢定。

其他:西語(2009)、粵語(2015)、印尼語(2018)、緬甸語(2019)

  這些語言都沒有列在我學過的語言裡,但都曾經短暫接觸過,大概知道學起來的感覺如何。西語很可惜,就如我在《外語腦升級革命》書中提到,當時西語和德語同時學,西語其實也學了半年多,但相近的語言造成很嚴重的混淆問題,所以不得不放掉西語。我覺得有很多好聽的西語歌,台灣學西語的人也比德語多,它列在我這輩子未來會學的語言之一。

  學習粵語安排在我去香港旅行的前兩個月,因為我去香港住朋友家,當時天天認真照我書中的方法練習兩個月,實際去香港旅行時,已經可以我朋友完全講粵語,而我回他普通話,也都能流暢溝通。

  最後談到印尼語和緬甸語,當時是因為「就諦學堂」舉辦的公益東南亞語課,只要捐款就可以免費上課的活動,我上了這兩個語言。印尼語其實不難,而且和馬來語相通,拼字和語法都可以照我《外語腦升級革命》書中的方法很快上手。而緬甸語的難度比泰語還要高,除了音調不規則外,拼字寫法也不規則,加上緬甸語輸入也非常不容易,這也讓緬甸語的人才更加難求吧。

目前我安排的優先權

  我在《外語腦升級革命》書中有談到,如果想學通多國語言,一定要幫語言安排優先權。優先權依照自己朋友的分佈、未來職涯發展、學習有趣度等等。

  目前我安排的優先權是「英日韓越」>「法泰」>「西德」,因為「英日韓越」我有最多的使用機會,加上到達可以工作的程度後,我也不用擔心自己失業的問題。而法泰語是為了朋友而學習,最後西德語則純粹是為了樂趣。希望我的分享能夠讓你的語言學習之路有一些不同的想法!

Facebook
Twitter
LinkedIn

發表迴響